育儿知识
咨询热线:
400-090-0398
从城区到乡村,我市社会各界正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守护孩子们的梦想与成长,让爱与教育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暑期,我市少年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中开启多彩假日生活,探索知识,激发潜能。在长江南岸的艾家村,独特的“艾妈妈”模式和国际早教理念,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温暖的成长乐园。
在这个过程中,对孩子们的关爱如同春雨般润物无声,不仅滋养了孩子们的心灵,也点亮了他们的梦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每个孩子的身后bat·365平台,都牵动着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心。又是一年暑假,宜昌的少年儿童们又在干什么?近日,记者来到团市委在点军区长岭村设立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等地采访,了解当下孩子们多彩的暑假生活。
“老师,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吗?我都看到云朵了。”“对,这就是三峡船闸,大家知道为什么把过闸叫爬楼吗?”7月24日,点军区联棚乡长岭村村民活动室里热闹非凡,一群孩子正兴奋地观察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操作船闸模型。
临近饭点,陆续有下了班的家长来这里等着接孩子,长岭村五组的梁女士就是其中一员。她的孩子李卓阳今年8岁半,自村里开设“希望家园·暑期学堂”点位以来,已连续参加了3年的暑期学堂。
“可以学手工、练武术、做实验,课程一年比一年丰富,孩子也越来越喜欢。”梁女士说,城区的辅导班、兴趣班都太远,家门口的暑期学堂不仅方便还安全,课程质量也有保证。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驻长岭村易佳介绍,不久前的航海日活动,孩子们还乘坐海巡艇参观了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了解了三峡大坝升船机的内部结构,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三峡通航发展的最新成就。
这是宜昌团市委“希望家园·暑期学堂”中一处点位的缩影,今年暑假,像这样的点位在全市范围内有334个。
“暑期学堂辐射到了11个村,开设了一个多月,有70多个孩子报名,大部分是双职工家庭的孩子,其他均为本村村民的孩子。”在枝江市白洋镇善溪冲村“希望家园·暑期学堂”,该村党支部、主任赵波介绍,善溪冲村横跨五峰民族工业园和白洋装备工业园两个工业大区,辖区内有近80家企业,村民也多为工厂职工。为解决双职工家庭假期孩子无人照料的难题,“希望家园”积极响应,率先开设起针对园区职工子女的专项托管服务。
“今年暑假,我们在宜昌各县市区共开办了343个‘希望家园·暑假学堂’点位,累计服务9924人,平均每个点位服务近30名少年儿童。”团市委学少部部长宋莉介绍。
“我们的师资有国家一级运动员黄剑秋老师、全市第一位做互动疗愈的仟琴老师、天问教育集团的专业艺术老师和村一级的志愿者。”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三峡船闸管理处党支部王伟介绍,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他们还利用现有资源,让长岭村的孩子们有机会走近大国重器,了解更多平时学不到的知识。
张竞璇是白洋镇善溪冲村的一名大学生,去年参加过村里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志愿服务后,她了解到家乡缺乏师资的困境。今年,她带着湖北民族大学学生“智绘童梦”志愿服务队来到家乡,与7名学弟学妹发挥专业特长,通过开设漆扇、Scratch编程软件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AI智能场景应用,激发他们的兴趣。
“场地是村里的活动中心,交通方便,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赵波介绍,通过积极向上争取申报各类符合条件的政策拨款和补助,以及接收辖区内爱心人士和企业家捐赠的资金和物资等,基本能解决大部分开销,剩余部分由村委会兜底,让志愿者们的食宿都得到保障。
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区,伍家岗福久源社区另辟蹊径,创新开拓“以阵地换服务”的形式,吸纳辖区内教培机构主动上门授课。
“每周各类公益课各一节,每个孩子一个暑期就能免费学习6类基础兴趣课。”福久源社区团支部邹维斯介绍,孩子需要课程,机构需要场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两全其美。
宋莉介绍,今年的“希望家园·暑期学堂”项目共召集志愿者3098名,一半以上是大学生。市、县两级团委链接各类资金资源,让暑期学堂得以开班。
14年前,远安县茅坪场村刚毕业的大学生村官简曼丽,为了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看护难的问题,联系村里的返乡大学生搭起了几张小课桌,这就是“希望家园”的原型。
2012年,团市委发掘了这个试验样本,整合资源后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2013年,在团省委的直接推动下,这一项目以“希望家园”的名称统筹规范,正式在全省铺开。
14年来,宜昌累计开办“希望家园”2245个,覆盖7万余名城乡少年儿童。宜昌“希望家园”系列也在持续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从暑期延伸至寒假、周末,从农村发展到城区,从社区拓展到企业,在促进和关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希望家园”散发出更多温度。
“网上有句话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也许一个多月的陪伴与童年相比不算长,但我们仍期盼‘希望家园’的这一束光,能照亮更多孩子的童年。”共青团宜昌市委王悦表示,“希望家园”这场跑了14年的马拉松,将持续把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记者何婧)
长江南岸的点军区艾家镇艾家村,与主城区隔江相望。很难相信一个城郊村,却有媲美城内、功能齐全的早教中心。
自2014年承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国妇联“儿童早期发展社区家庭支持项目”试点工作以来,该村用10年时间,将一个仅有46平方米的简陋场所升级打造成1200余平方米的室内外综合早教活动示范点,村民更自发发展了“艾妈妈帮帮团”,惠及2000多名本村和周边儿童。
“好消息!我们有机会申报联合国儿童早教项目名额。”2014年夏天,艾家村妇联主任方学清兴奋地带回消息。
原来,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社区家庭支持项目”试点工作,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流动、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社区设置项目点,免费提供亲子活动、家庭课堂等服务。
艾家村人多地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十分突出。村里仅有一条出村路,公交尚未通行,步行到渡口需要40多分钟。孩子们在村里无处可去,想进城更是难上加难。
但申报项目,首先必须有活动场所,改造至少要花几万元。当时村集体经济发展艰难,但几番思想斗争后,村里还是决心为孩子们争取一个“安身之处”。
艾家村自筹资金3万余元,改造荒废多年的46平方米村办小学食堂。最终项目成功落户,成为全省首批16个试点村之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早教中心配置了专业玩教具,并要求配备一名志愿者。刚当母亲不久的村后备干部艾翠娥自告奋勇,接受专业培训、自主学习,变身“带娃高手”。
2014年,这个城郊村迎来了理念新潮的早教服务。早教中心设有阅读、游乐、音乐和益智4个功能区,成为村里孩子的聚集地,高峰时每天有二三十名儿童。
“原来孙子头发黄是缺锌。”年过六旬的村民刘奶奶表示,早教中心让她学到了许多关于儿童膳食营养和心理健康的知识。
到2018年底项目周期结束,早教中心举办了40余次大型亲子阅读、800余人次家访、20余次知识宣讲……艾翠娥也成了孩子们的“艾妈妈”。
“项目不能结束。”艾翠娥说,这是全村的共识。经过几年发展,早教中心已成为一种陪伴,服务对象已不限于3岁以下儿童,参与人数和服务内容都在不断增加。
2020年,艾家村在镇里的支持下,筹措资金20余万元,新建了90余平方米的艾家村“亲子小屋”,全面提升设施,设立了儿童游戏区、阅览区和自由探索区等功能区域。
亲子小屋建成后的第一场活动是“我与孩子捐一物”,前后累计有百余家庭捐赠了40多件玩具、70多件图书、10多盆绿植。
如今,艾家村“亲子小屋”再度提档,在户外建成“共享亲子乐园”。近千平方米的荒置场地摇身一变成为艾家镇唯一的户外乐园,滑滑梯、跷跷板、秋千bat·365全站、沙池等游乐项目一应俱全。
“亲子小屋看书和活动的孩子挤在一起,难免互相影响。”去年秋天,村民的建议引起了村党支部关注。通过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及部分儿童家长开展项目协商议事4次,确定将村委会外空地改扩建为共享亲子乐园。
得知消息后,30余名村民义务投工15天参与拆除围墙、清理枯枝、铺设草坪等,共享亲子乐园正式投入使用。
时值暑假,共享亲子乐园欢笑声不绝于耳。艾家幼儿园小班的胡溪月荡起了秋千,来这儿玩已经成了她每天的固定项目。
“艾妈妈,我来帮你一起清扫消毒!”2015年,早教项目刚落户不久,艾翠娥便迎来了第一个帮手——年逾五旬的肖阿姨。
肖阿姨时常带着两个孙子来上课,“孩子多了,东西玩完比较乱,要归置消毒,工作量大挺辛苦,我隔三岔五就来帮帮忙,也顺道带孩子来玩。”
十年来,艾家村主动加入志愿者的村民越来越多,从退休教师、幼儿园教师,到村医、党员、村民代表,“艾妈妈”从最初的一个人发展成了一个团队——“艾妈妈帮帮团”。
“现在我们固定有30多名成员,村民们都乐于当‘艾妈妈’。”已是村妇联主任的艾翠娥表示,“艾妈妈帮帮团”被细分为亲子早教帮帮团、关爱帮扶帮帮团和健康宣讲帮帮团,建立“本周我轮值”制度,每周由1至2名“艾妈妈”负责辖区内亲子活动的实施,寒暑假期间还会开设“彩虹行动”托管课堂。
为确保长效运行,艾家村在“艾妈妈帮帮团”的基础上,构建了妇联执委,亲子早教帮帮团、关爱帮扶帮帮团、健康宣讲帮帮团为成员,廿长、党员、村民代表、青年团员等各类志愿者参与的“1+3+N”志愿服务体系。
如今,艾家村的早教项目先后获得“宜昌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湖北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湖北省示范儿童之家”等荣誉称号。
村党支部方志言表示,艾家村将继续努力,把艾家村亲子乐园打造成集儿童参观、研学、体验、亲子互动为一体,适宜全市儿童体验游玩、亲子互动、健康成长的共享友好乐园。(记者杨雪、通讯员 黄晓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