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知识
咨询热线:
400-090-0398
副主任医师,拥有5年儿科临床及12年儿保科工作经验。擅长:0~6岁儿童体检、发育评估指导,高危儿评估及早期干预,韦氏儿童及幼儿智力测评。曾先后于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北京宝秀兰儿童发展优化中心学习进修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儿童健康管理。
现任中优协-婴幼儿发育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康复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发育行为专委会委员。
早期教育是以家庭为中心,父母为第一责任人,由医生将婴幼儿运动、智能和情绪发育的规律知识教给家长,指导家长用丰富的环境,如语言环境、能自由活动的必要条件、游戏的方法和温馨的情感氛围bat·365平台,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原执行主任卡罗尓贝拉米说:“人生开端是指孩子出生到3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长期研究得出,在生命早期投资1美元,可以得到十几倍的回报,年龄越大投资回报率越低。这条“赫克曼曲线”,验证了“投资儿童就是投资未来”的说法。
我国也非常重视0~3岁早期教育。2010年5月5日国务院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
婴幼儿时期是体格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育愈快。在3岁以下,特别是在0~1岁,小儿的智能发展日新月异。学习的黄金时期是3岁婴儿以前,最好从新生儿期开始教育,无论学习音乐、舞蹈,还是体育、外语都是早期好,因为在人的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智能发展,年龄越大越慢bat·365综合。
所以在孩子0~3岁期间,按月遵医嘱带婴幼儿到儿保科接受体检及家长学习早期教育促进方法,对儿童智能促进预防智力残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部分是常规的儿童保健及正常儿童的智力发育促进,它主要包括检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否达标,0~6岁的儿童早期综合训练,评估婴幼儿的营养与喂养,评估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育和早期的语言发展,指导婴幼儿的睡眠、生活护理等。
第二部分是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筛查与诊治。主要包括:第一方面生长发育偏离,包括营养不良、婴儿肥胖、身材矮小、性早熟。第二方面,神经、心理发育的偏移,包括婴儿脑损伤、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感觉统合失调、孤独症、言语语言发育障碍、儿童的不良习惯。
第三部分是儿童常见发育行为疾病的训练方案。包括高危儿早期的干预治疗方案、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孤独症训练方法、言语语言评估及语言训练方案。
儿童在出生最初2年内脑发育是最快的,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表现在儿童语言的表达、运动正确性及协调性的发展、抑制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的加强、情绪的逐渐稳定、个性特征的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等。
感觉器官训练。视觉:新生儿生下来就会看,但只能看清楚距离眼睛20厘米的物体,可以在他眼前15-20厘米左右的距离给他看人脸、红球或黑白卡片,从而促进孩子视觉发展。听觉:不要避开人的声音,而且要有音乐存在。嗅觉:让宝宝闻各种各样的气味。味觉:让宝宝品尝酸甜苦辣的滋味。触觉:经常拥抱宝宝,并有意识地用软、硬等不同材质的东西触碰宝宝,让他能够有感受。
培养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3个月前的宝宝,父母要与婴儿有情感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宝宝社会化的发展,同时要经常逗引婴儿笑,对他的笑给予应答和鼓励,使宝宝保持愉快,从而帮助他促进体格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6个月的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力提高快,这时候家长要学会引导宝宝照镜子,学认表情和认人,观察他对熟人、生人的不同反应,教会他对熟人用微笑或发音来打招呼,对生人逐渐适应,减轻他怯生反应的程度;针对1岁以上的宝宝,家长要给其自己做事情的机会,如学用勺子和杯子、在主动配合穿衣的基础上,可试着教宝宝学习穿、脱简单的衣服,如解开扣子、脱下外衣等,从而培养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
开展体能训练。宝宝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2-3个月会俯卧抬头以及掌握翻身动作,因此家长在平时可以竖起抱婴儿数次;4个月时,宝宝经过了俯卧抬头和翻身等动作发展,婴儿颈部、前臂及腰部等肌肉力量逐渐增强,因此家长在平时可训练宝宝拉坐,从而锻炼宝宝的肌力;半岁以后宝宝就开始独坐、翻滚、打转、爬行和独站等动作,这时家长就要学会给宝宝创设行走的环境,引导他从仰卧变侧卧、俯卧,再从俯卧变仰卧,从而训练宝宝的翻身打滚能力等等。
培养口语能力。婴儿言语的发生和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父母要多与婴儿说笑,积极地回应,如果宝宝发“啊、哦”等音时,家长可以说:“啊……你要说话呀,哦……你说得真好!”半岁宝宝能听懂更多的话,如自己名字,“爸爸妈妈”,这时候家长就要教物品名称、教说“爸爸妈妈”。不仅如此,在教宝宝说话时,要尽可能和他面对面,说话清晰,要说宝宝看得见和他感兴趣的东西;1岁以后的宝宝已经能听懂许多语言了,这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调动宝宝的活动,如“把杯子拿来”“给爸爸拖鞋”“我们到外面去”等。